10月17日上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善峰教授作客“成大讲坛”,为我校研究生作了题为《梁漱溟与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传统》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坛由学校社科处主办,法学院承办。法学院院长邓陕峡教授主持讲座。
李善峰教授以一张梁漱溟老先生的照片作为切入点,向在场师生讲述了其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学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李善峰教授提到,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然而,社会学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社会学科研和教学,就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社会学的知识、价值和理念,通过教育的渠道,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可以帮助社会的成员更好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人道、理性、公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这是建设一个优质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李善峰教授还提到,日常生活中“意会”的部分,是一种文化中最常规、最平常、最平淡无奇的部分,但这往往正是这个地方文化中最基本、最一致、最深刻、最核心的部分,它已经完备、深入地融合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捕捉文化,寻找文化载体。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就社会学人际关系,中西方哲学理解差异中的“不言而喻”和社会调查的困境等问题与李善峰教授进行交流。李善峰教授巧用生活实际为师生答疑,简单明了又发人深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李善峰,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理事长。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农村社会学、基层社会治理。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招标项目、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项目、日本アジア问题研究会项目等。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成果奖等,部分为党政部门决策服务的成果曾获得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李干杰的肯定性批示。目前主持编撰《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文库》(100卷)。
为了促进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提升语言沟通能力,2023年10月16日—21日期间,我校举行第七届国际交流周。 10月17日下午,由法学院承办的以“泰国人口与国家长远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特色学科交叉创新平台5103举行。来自泰国考普拉亚大学的Pruthiya Rumakom教授作《泰国人口与国家长远发展》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唐文娟教授主持、张蕾教授担任现场翻译。法学院2023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以及2023级社会工作专业8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Pruthiya Rumakom教授是泰国考普拉亚大学的校长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科学,兼任泰中教育与文化交流协会副主席、参议院卫生委员会专家、劳动法庭兼职法官、文艺媒体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在讲座开始前,法学院师生对Pruthiya Rumakom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Pruthiya Rumakom教授从2022年泰国人口现状出发,给大家分享了泰国未来人口趋势、不同年龄段人口发展预测、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国家应对策略等内容。教授通过对泰国人口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强调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广泛影响,重点指出新生代劳动力减少和劳动人口老龄化将面临供给问题。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教授结合泰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国家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人口质量的提升、生育政策调整、教育体制改革、公共资源投入的增加等方面,指出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人口结构变化,推动国家长期发展。
报告结束,副院长唐文娟进行概括点评。随后,进入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针对教授提到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进行了积极互动, Pruthiya Rumakom教授作出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这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院师生的国际视野,也提供了对泰国人口与国家发展的深刻洞察。同学们对泰国国情和人口发展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对于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值得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全校师生法治素养,培养现代法治思维,法学院于2023年11月10日为2023级研究生新生开展了普法宣传。
廖峻老师围绕“法律思维”“证据思维”“解决方式”“根本原则”四方面展开了讲座。廖峻老师将法律知识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讲得清晰易懂,现场掌声雷动,反响热烈。
|
廖老师讲到法律思维就是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在面对问题时从法律出发,分辨权利、责任、义务的承担者。这一思维是让同学们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多方面维护自身利益。讲到证据意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讲究证据,廖老师以借钱为例,介绍了借条如何标准书写,以及在没有借条的情况下,如何补救才有利。在解决方式方面,古往今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和解、调解、诉讼。中国历来信奉“以和为贵”,和解是很常见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家族与家族之间,都可以通过和解来解决问题。和解不行,再选择调解;调解不行,再选择诉讼。最后在根本规则上,廖老师讲到所有的技术都服从于一个根本的道义,为人处事需要讲求“道”,也就是朴素的正义观。廖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建立朴素的正义观,根据这一观点去寻找到正确的答案,推动社会公正和进步。
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本次普法宣讲活动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以及反诈意识,推动法治走进校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律走进校园,提高师生法律意识,更好保障自身权益,法学院贺海燕老师以“大学生恋爱权益保障”为主题,于2023年11月14日在法学院为2023级研究生及部分本科新生进行了于恋爱和婚姻相关的普法宣传。
首先,成都大学法援站成员向在座的同学们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动员同学们积极主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心中深耕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大学生。
贺海燕老师通过五个问题和同学们探讨了有关恋爱中财产权益的保障。“恋爱期间的赠与能否撤回”,“同居期间的大额赠与分手后能否撤销”,“恋爱期间的消费分手后能否追回”,“恋爱期间支付彩礼,但未登记结婚,这个彩礼是否可以要求返还”,“同居期间的财产,哪些是共同财产,哪些是个人财产”。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贺海燕老师通过简洁易懂的事例切入,从法律的角度辨析赠与在具体情形中的不同情况。使同学们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了恋爱当中的各种财产问题,提高了同学们维护自身财产权益的能力。
“遭遇PUA怎么办”“遭遇家庭暴力怎么办”“因恋爱、交友受到骚扰怎么办”贺海燕老师还通过这三个问题为同学们支招,在恋爱中如何保护人格权不受侵犯。例如,向法院申请侵害人格权行为禁制令,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深化同学们对人格权保障的认识。
恋爱是美好而浪漫的,但也不乏纠纷与侵害。本次宣讲活动从法律视角解读大学生恋爱当中的财产权与人身权相关问题,帮助同学们提高法律意识,在法律的保护下去爱与被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成都大学法学院同法援站将继续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贡献力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开展学术交流宣讲活动面向2023级研究生,由法学院的袁汉兴老师主讲,主题为“反诈·高校篇”。开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宣讲、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形式,向新同学们普及防范电信诈骗的相关法律知识以提高他们的防骗能力。
在本次宣讲活动正式开始前,袁汉兴老师用这么一句风趣的话开始了本次宣讲——“这是一场公益宣讲,给人捐钱是一种公益,替人省钱也是一种公益”。精彩诙谐的开场白引得同学们掌声连连,也为之后的讲解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袁汉兴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了电信诈骗的性质和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介绍了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特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电信诈骗的打击措施。让同学们对“电信诈骗”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从专业方面点评的同时,袁汉兴老师也继续保持了他幽默的风格,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牢牢地抓住了每个同学的注意力。
在宣讲的过程中,袁汉兴老师还通过案例分析,向同学们展示了电信诈骗犯罪的实际操作过程,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诈骗手法和套路。同时,袁汉兴老师还教授了一些简单实用的防骗技巧,例如如何辨别真伪电话、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等,帮助新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通过这次防电信诈骗的法制教育宣讲活动,参与的同学们对电信诈骗犯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防骗意识,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在全校师生的重视与共同努力下,电信诈骗犯罪将会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环境将会变得更加安全有序。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不断提高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指示精神,宣扬新时代法治精神,2023年10月31日法学院对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本科新生开展普法讲座,法学院张居盛教授担任主讲人。
14:00,张居盛老师正式开始了名为“青春无悔,法律护航”的普法课堂。着眼于国家重点推依法治国的政治要求与大学生在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实际需要,此次普法讲座从“这是一个法治时代”“大学生活的法律需求“及”“ 大学生维权方式选择”三个方面开展。张老师以法律生活中的大量典型案例为突破口,在讲解专业的法律知识之前,先讲述一个案例故事,以更好让在场学生理解法律文本的内涵及其作用。特别是老师选择的案例大多都与大学生有关,对在场的各位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与警示作用。例如,“罗彩霞案”“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等,让同学们意识到法律离自己并不远,法律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懂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再比如,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及其内涵时,张老师例举了2020年成都市成华区有关“自甘风险原则”的一起案件,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这句话,同时也对国家的法治体系产生了更大的信任。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只有法律条文在社会生活中被切实应用,法治建设的社会价值才可能被实现。因此,一切普法活动的开展,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实践。基于同样的目的,张老师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向同学们普及了社会实践中必备的、合法的维权手段,如“协商”、“调节”、“报警”“举报投诉”等维权手段,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权。相信在张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能够真正地认识法律,真正地适用法律。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化用了鲁道夫·冯·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以“法律不保护懒惰者,让我们为权利而斗争”作为结束语,表达了对新一代青年学子提高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的的殷切希望。相信通过此次普法讲座,同学们都已形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已基本掌握了维权的几个合法途径,这也正是举办此次普法讲座的意义所在。法学院后期还将继续开展普法系列讲座,为提高国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贡献一份力量。
为使2023级研究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更加好的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让法治观念根植于心、付诸于行,张居盛老师于2023年11月5日主持进行对研究生进行以青春无悔法律护航为主题的法治宣讲。
在宣讲的前半部分,张居盛老师通过视频引入大学生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法律问题,提出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紧接着介绍我国的基本法律体系,让同学们清楚的了解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应该怎样遵守法律,提高法治素养。同时也教授同学们要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在讲解民法典时,张老师用肖像权的案例为切入点,紧接着加以好意同乘、隐私权等案例向同学们普及民法典中与大学生活中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针对体育学院的特点,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了何为自甘风险原则,以及自甘风险原则的特点及构成要件。
最后,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遇到法律问题以后的维权途径,分享具体解决方法,并且向同学们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以大度、宽容的心态,与人为善;在权利受到侵害的同时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张老师紧接着又提出大学生的法律需求具体是什么,向同学们介绍刑法、行政法和民商法的相关知识,由于在座学生是非法学生,张老师便用有趣又容易理解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法律,普及具体的法律知识。用真实的案例向同学们详细的介绍在大学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及其解决方法。
为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法治社会,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2023年11月7日成都大学法学院举办了学术交流宣传活动,米传振、游成婧、何秋竺老师分别为2023级研究生同学进行了法治宣讲。
不同于以往数次讲座,在此次讲座中,米传振老师选择以“如何阅读”这样一个轻松明亮的主题向2023级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正如“写作是门手艺”一样,在米老师看来,阅读同样是一门手艺。通过分析当代阅读的困境,米老师认为,随着短视频、游戏等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的出现,阅读的机会成本逐渐增大,但要攫取完整有深度的知识,阅读仍是最佳选择。立足于《How to Read Book》一书,米老师总结出多条阅读规则以启发大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献,我们不可能逐字逐句地斟酌考虑,因此,为了提升获取知识的效率,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文献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次讲座,米老师希望能在各位新生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认真并高效地阅读书籍,对我们的成长颇有意义。
游成婧老师围绕常见典型案例、犯罪心理分析、预防犯罪应对措施三个主题,向 研究生解释了大学生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犯罪的概念。游老师又针对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展开了分析。游老师指出,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往往源于复杂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其中,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家庭背景、个人价值观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游老师的讲解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警示和教育。她通过列举大学生犯罪的常见典型案例,提醒了大学生要珍惜青春,切勿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她也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建议,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何秋竺老师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为主题为同学进行了法治科普。何秋竺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家教赚钱诈骗案、网上购买机票诈骗案等等。由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逐步深入,让同学们懂得缺乏基本法律意识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了解到法律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这些案例中学到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谨防上当受骗。通过何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学到了法律意识的概念以及提高法律意识的方法,这对大家的法律意识的启蒙和强化有着很大的帮助。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思想,培养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法学院游成婧与何秋竺老师以“大学生常见犯罪及预防”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养成”为主题于2023年11月8日向2023级研究生中开展相关普法宣传。
何秋竺老师以“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养成”为主题开展了树立法律意识的讲座。何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为载体,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紧接着对同学们进行提问,初步了解了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后续何秋竺老师通过对这类案件的讲解,让同学们意识到法律并
不是离我们很遥远,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真切地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此次讲座中同学们和老师积极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信通过这次讲座,能够让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权益保护,能够在遇到侵害自身权益的事件时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游成婧老师从典型案例、犯罪心理分析、预防犯罪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开展了法治教育讲座,游成婧老师选取案件典型且富有趣味性,很好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同学们积极与老师互动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游成婧老师进行了犯罪心理分析,让同学们意识到不是所有犯罪都是有预谋的,也存在临时起意的犯罪,同时犯罪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提高了同学们的警惕意识。最后游成婧老师讲解了预防犯罪应对措施,让同学们学习借鉴,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法律围绕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法不徇情,为的是维护正义,执法如山,才能扬善惩恶,宣传法制,增强法律意识,守法护法,才能共建和谐家园。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全校师生法治素养,培养现代法治思维,法学院贺海燕老师以“大学生恋爱权益保障”为主题,于2023年11月6日为2023级研究生新生开展了与恋爱和婚姻相关的普法宣传。
宣讲活动中,贺海燕老师围绕“情侣之间的赠与能否撤销及何种情形可以撤销”“同居期间和婚姻期间的财产所得分配”“因恋爱、交友受到骚扰或者遭受暴力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人格权”四个话题,为同学们讲解了大学生恋爱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纠纷,贺老师以简洁易懂的事例引入背后的法律知识,结合同学们日常生活的想法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同学们踊跃参与其中,现场气氛热烈。
同时,贺老师结合热点事件,详细解读了恋爱期间可能会发生的种种事件对当事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及背后的法律知识,提醒同学们提高警惕,不仅要防范亲密关系中来自肉体上的暴力侵害,同时还要提高对自己人格权和名誉权的保护意识,贺海燕老师还教授了一些简单有力的维权方式,例如向人民法院申请侵害人格权行为禁制令、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方式,助新生提高了防范意识,增强了法治意识。
大学生恋爱不仅需要浪漫与幸福,也需要平等观念和维权意识。本次普法宣讲活动从法律视角解读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恋爱的风险意识,也有利于同学们在法律规范下更好地去爱和被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成都大学法学院和法援站也将继续进行相关普法宣传活动,深入推进“法律进校园”,同时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