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院概况 >>更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正文

法学(本科)

[成都大学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7日
  查看:
  来源:

一、专业综合信息

法学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收法律专科学生,2003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学生,2012年获批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获批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校外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2019年获批四川省第二批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21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专业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扎根区域社会治理,立足我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办学定位,在培养具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治理能力的应用型法治人才方面特色鲜明。学院秉承 以校城深度融合促多维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致力于深度服务区域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发挥城市大学多方位多环节服务城市的功能,参与成都全国一流法治城市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依法治理,面向西部、面向基层,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科学素养、扎实法学基础理论、良好法律职业素养、较强数字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治理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二、师资条件

法学专业专任教师30人,博士23人,占比76.67%,教授5人、副教授6人,双师型教师26人,占比86.67%。教授/副教授本科授课率达100%

三、人才培养质量

(一)就业情况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88.63%,其中,成都地区就业率60%

(二)考研情况

年均考研录取率10.67%,其中13%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

(三)学科竞赛

建行杯第七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省级选拔赛二等奖、三等奖;获2021四川省大学生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获2022年模拟法庭竞赛和普法短视频评选活动一等奖;获2022第八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省赛二等奖2024年四川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三等奖、最佳书状奖、优秀辩手,等等。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突出的创新精神,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熟悉国际规则,能够深度服务区域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品德修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品位;具有家国情怀、公益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1.2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独立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具有处理、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1.3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2.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能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掌握社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1 具备扎实的中文,良好的外文,较好的文献和信息检索知识。

2.2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

2.3掌握法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发展与主要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

3.应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3.1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和写作能力;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外语的能力。

3.2具备运用法学知识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对立法、执法、司法、监察中的具体问题,能适用正确的法律条文予以判断给予解决。

3.3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4.创新能力: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运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组织开展调查和研究,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

4.1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初步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4.2对现实社会的了解、认知和适应,对法律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并能体现在课程作业、实践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

4.3能够运用法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提供法律服务。

5.信息能力: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信息软件、技术和工具获取、分析相关信息。

5.1 能够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的编辑、表格的处理等。

5.2 能够通过网络检索社会科学类文献、统计报告、数据库等。

5.3 能够运用社会统计软件对定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6.沟通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

进行表达,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6.1能够按照要求撰写课程作业、实验报告、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6.2能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与服务对象、指导老师等进行有效交流。

6.3能够在就业应聘、接待参访、实习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7.团队合作:注重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与团队成员和谐相

处,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7.1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平等、开放心态与他人达成一致,有团队合作的默契。

7.2能够在学习实践工作中得到团队成员的支持和认可。

7.3保持足够的谦虚,关注他人的强项,积极学习他人的优点。

7.4能够与他人资源共享,实现团队内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8.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初步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8.1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阅读、理解外文法律文件。

8.2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悉掌握法学专业的国际法知识。

8.3熟悉国际法律原则、条约等知识和理论,初步具备涉外实务能力。

8.4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9.学习发展: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主动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1具备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

9.2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9.3能够结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admin